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测来诊断骨质疏松是不够的。由于体重及骨的几何形状对骨密度的影响很大,为防止误诊和漏诊,诊断骨质疏松还要结合骨强度等生物力学的指标。
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有8400万左右,其中3/4是绝经后妇女。以往都用骨密度测试的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症,经常有误诊和漏诊的现象,如有的病人骨密度很高,按说不应诊断为骨质疏松,可偏偏病人极易骨折;还有的病人骨密度很低,按理说应发生骨折却从不发生骨折。我国北方人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南方人,但北方人的骨折发生率也高于南方人。
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孙允高博士告诉记者,纽约人的平均骨密度比北京人高,北京人的平均骨密度比上海人高。但因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发生率,纽约高于北京,北京高于上海。这就是说,单纯依靠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并不十分准确。近年来,随着对肌肉量与骨量、体重与骨密度、体重与骨几何尺寸等关系研究的深入,骨强度指标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,对骨折的描述也由单纯的结构指标(骨密度)发展到结构加功能(骨强度)的综合指标。在分析骨强度的过程中,当力以人体的体重为单位时,骨的强度被称为抗骨折能力,而抗骨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骨的几何结构、骨密度、骨骼的材料性能、体重及肌肉力量等诸多因素,任何一个量的变化,都可以引起人的抗骨折能力的变化。把抗骨折能力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新指标,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性,实现了个体化的定量诊断。
由此还带来了治疗上的改变,不再只是单纯地增加骨密度,其他如提高肌肉力量,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骨关节功能等也成了治疗骨质疏松,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方法。
(实习编辑:古茜文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为7000万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,“如何防治骨质疏松”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。因此,中老年人非常有必要每6个月或一年接受一次骨密度检测,通过骨密度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离骨质疏松的距离,正确做好预防骨质疏松的保健。